山西大学米兰·体育-米兰(中国)  |  设为米兰·体育-米兰(中国)  |  加入收藏  |  中文版  |  English
当前位置: 米兰·体育-米兰(中国)» 学术科研» 学术动态
学术科研
学术动态
文瀛·新传讲堂 ∣ 影像传播与视觉文化
时间:2025-10-24 阅读次数:

10月23日下午,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张斌宁教授应邀莅临我院,作题为“影像传播与视觉文化”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庞慧敏教授主持。本次讲座深入探讨了视觉符号在当代社会中的强大影响力,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迪。

讲座伊始,张斌宁教授通过四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引出主题——“影像如何‘设置’和‘干预’社会议题”。他指出,“所有观看都是文化了的看”,视觉符号对文化的冲击力与影响力不容忽视,现代人主要通过图像符号认识世界,解读视觉文化,本质上是在解读我们自身的社会地位与文化身份。

张教授从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展开论述。在静态视觉文化部分,他援引欧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阐释了视觉符号的三层解读逻辑:从自然层面的直观感知,到文化知识的介入分析,最终揭示潜藏的社会意识形态。他以法国卢浮宫为例,说明博物馆如何通过展览构建“以西方为中心的普遍艺术史”,进而影响国家文化话语权。在动态视觉文化部分,张教授以电影《消失的爱人》片段为例,分析视听语言如何通过主观镜头、对白等手段传递“痛感”,进而引发观众对婚姻议题的思考。他强调,影视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易形成刻板印象,而视觉技术的革新,尤其是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感知技术的升级正深刻改变文化表达与接受方式。

讲座还探讨了视觉文化研究的关键词,如“视觉性”“视界政体”等,揭示“看与被看”背后的权力关系。张教授指出,视觉文化不仅是一种阐释工具,更是一种社会理论,其核心在于批判性审视视觉实践中的权力配置。

讲座最后,张教授延伸至电影与视觉文化的多个议题,包括影像技术与真实、形式与意识形态、女性表达、族裔表征等,展现出视觉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与现实关怀。

在总结致辞中,庞慧敏院长对本次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关照,为理解影像与社会议题的互动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对视觉文化的认知,为开展跨学科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也为我院培养具备深度洞察力和批判思维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了关键的思想资源。

山西大学新闻学院 联系电话:0351-7011855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邮编 030006) (晋)ICP备05000471号
建议浏览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Mozilla1.7、IE6.0版本浏览器